通过前三篇中国发展史,大家应该已经明确了:基层教学组织就是一朵小浪花,它萎缩还是绽放,完全是受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大潮流影响着的。
在这种剧烈变革的历史洪流中,我们能看到不仅是这一朵小浪花,基层教学组织、教师发展和教学改革运动,这几道浪花的身影,总是相伴相随的。因此,2012年开始启动的我国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并非孤立现象。在2012年的4号文里,既有“推动高校普遍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描述,也有“完善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的表述。只是,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有强力资金的投入,一下子就做起来了;但基层教学组织,由于没有明确的资金支持,因此还是处于“上面号召、下面观望”的状态。
2012年4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虽然基层教学组织这朵小浪花没有长大,但本科教学改革运动这朵小浪一直在长,直到2018年长成了一股时代的巨浪。2018年,改革开放以来首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川大召开。“淘汰水课、建设金课”的号令发出,高等教育界无不云集响应。这里要划重点了——2018年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就是基层教学组织重新崛起一直等待的那个“时机”!2018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行动时机的转折点“高等教育中心重归于本科教学”——号角已吹响!
下面各所院校、各支队伍该怎么去跟随前进,大家都纷纷亮出了自己的招数。但是,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这个事儿,涉及的因素太多了。教学、教法、教材、教室、教师、教学环境、教学制度等等……大家仅仅握着“金课”这把钥匙,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需要开的锁太多了!哪里才是破局点呢?这里,就要说到体制机制的妙处。大凡说到某个领域的改革与创新,成立专门的部门,用专人去做专事,是有效推进的不二法门。例如清末民初,面对上百年的民族危机,各种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以及“五四”带来的新文化运动,均不奏效,直到黄埔军校成立,国共两党有了自己的军校和军队,局面才有了彻底改观。教育也一样,成立专门的教研室(专门的组织),设立教研室主任(专门的人)来推进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以及教学改革(专门的事),是适应一流本科教育的有效的组织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重建基层教学组织,就是重建教师这支队伍的基层班排连,重建我们教学这个战线上的基层“战斗堡垒”!(培训名师陈庆章语)没有基层班排连组织建制,再伟大的一流大学建设,都是空中楼阁。
有组织,有协作,才有真正的落实教学这件事儿,从本质上是说,是学术的一种类型(博耶四种学术观之一),教学的学术性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发展需要同行合作的教学文化支持,需要教师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教师教学共同体——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活动,集体备课、同侪听课、教学研究等,均能促进教学学术的有效发展。协作,对于教师的发展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这就如同打篮球,如果只是单打独斗,不与其他人一起打球,你的篮球技能的提升,一定是有限的。真正的水平与能力,只有在实战中才能得到提升。当教师之间合作和交往的机会增多时,他们通过互动形成共同的愿景,可以在分享教学资源和畅谈思想中扩大视野,在交流教学经验和反思教学实践中获得成长。
集体教研,如同团队篮球,协作非常重要
更重要的是,教研室不仅是集体教研的平台,更能形成一种集体文化,有助于同一个专业和院系的青年教师守望相助、相携前进。其中老教师和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的传帮带,更能帮助初入院校的新教师走出职业初期的困惑,缓解无助的心理情绪,加强专业认同感,为年轻人的成长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也就是说,通过此类基层教学组织,高校内部可以创造出一种新型的合作文化,实在是善莫大焉。咱们国家高等教育学界的资深权威潘懋元老先生就曾说过:“教学文化——是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核心”。因此,我们总结一下——建设高水平一流本科教育,是国家举的新旗帜;恢复和重建基层教学组织,是找到行动层面关键的组织落脚点;建设集体向善的教研文化,是高等院校改革的新愿景。国家新一轮的教育治理逻辑,您读懂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