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关于开展学校2023年度教育教学改革课题...
关于开展2023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
关于开展2023年度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
关于开展2023年度长春中医药大学高等教...
关于面向校内选聘高等教育研究兼职研究...
关于转发《关于做好2023年度全国教育科...
关于组织开展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
文章内容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刘宏岩:从人才培养角度看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建设
2015-11-16 14:08 刘宏岩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转载于《中医教育》2012年1期  

刘宏岩   

1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教学研究型大学必然有其理念和社会功能的内在规定性,集中体现在大学各个社会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上。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应该从大学理念和社会职能上来理解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概念,即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以本科生培养为生,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尤其重视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是以培养有研究潜力,具有一定复合知识,以技术应用、技术开发为主的高级创新人才为主要任务,学科门类以多科性或综合性为主的大学。  

从上述定义看出,从科研水平、办学层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4个层面来理解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内涵,可以更全面、直观地了解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本质。当然,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环境及社会环境的不断变迁,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处在动态发展中,对于它的内涵认识也要不断深化。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  

1.1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  

通过对比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中教学和科研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研究型大学是从教学型大学发展而来,教学工作基础比较稳固,虽然学科规模、学术水平、科研整体实力不断发展,但与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发展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仍需积极努力,以达到与教学工作协调发展的程度。  

1.2人才培养层次以本科生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  

从教学研究型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数量比例上看,教学研究型大学必须坚持以本科生教育为主,否则,发展研究生教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教学研究型大学应提倡不招或少招专科生。学校的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可以按照精英教育的标准来建设。  

1.3人才培养类型主要以培养技术应用和技术开发型人才为主  

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基础、经费情况、办学定位等方面来看,科学研究类型的选择上要有所侧重,不能够整体划一,重点开展以知识应用和技术创新为主的应用型研究。  

1.4学科发展方向为多学科协调发展  

目前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整体水平不高,学科间的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未来发展方向应立足实际校情,建立学科群,力争办出特色学科和品牌学科,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2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人才培养应具备建设条件

2.1师资队伍  

教学研究型大学为了能够实现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鼓励教师兼顾教学与科研,其生师比例应保持在12∶1到14∶1之间。 从学缘、学历、年龄结构来看,应倡导多元化的教师队伍来源渠道,加大校外人才引进力度,尤以重点院校优秀的博士硕士占较大比重,使学校博、硕士比例达到国家本科教育评估优秀水平。从教师的教学水平来看,临床课教师应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临床经验,多数教师具备副高以上职称。 临床课教师要保证数量充足,安排足够的备课时间。 同时必须重视青年临床教师培养,尤其是年轻助教、讲师应有较好的临床实践基础,接受相关的教学培训,学校和医院要制定相关政策保证临床教师工作重心向教学倾斜;从教师学术水平来看,专任教师中必须要有相当比例的人承担与本学科相关的较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并获得科研成果。学校要积极创造学术研究的氛围和科学研究的条件,出台相应的政策,保证专任教师有较充足的时间开展科研工作; 从学术影响方面看,各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的数量将直接决定着学校在全国的学术影响力,如在教材编写、精品课程、教学名师、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以及博士硕士点数量和导师数等。  

2.2实践教学基地  

对于医学类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我们要选择三级甲等医院作为临床实习医院,医院的数量要充足,能够满足学生实践需要, 生均床位数要达到1张床以上,整体医疗水平要高,能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对于药学、管理类学生,学校要选择有条件、科研水平高的单位作为实习基地。  

2.3教学制度  

全面推行学分制。 保证任选课比例占总课时的20%以上。学科覆盖面宽,不留死角,能开出大多数需要的、较高水平选修课。 改革管理体制,建立一套对突出贡献人才的奖励制度。 积极采取相关措施,使各种优惠政策向教学科研一线和重点关键骨干岗位倾斜。  

2.4教学方法  

教学研究型大学必须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积极推进与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改革。推广PBL教学法和其他行之有效的教学法,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转变,养成发现和探索新知识的习惯。  

2.5生源质量  

本科生源整体水平较高,要占同行业和地域学校生源的中等以上,个别专业的生源质量要达到精英教育水平。研究生生源质量和学缘结构调整好,提高整体素质,录取/报名比例达1∶4以上。  

2.6办学规模及研究生比例  

选择办学规模要看社会需求量。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比例达到15%~30%就要控制本科生招生数量。 生师比例大,导致研究生导师数的相对减少,研究生招生就会受到限制。  

2.7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率  

根据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人才类型、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等的要求,制订切实、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一定数量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专门人才。医学生的培养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医学教育制度和医疗卫生制度之间存在着矛盾。 如城市没有就业岗位,社区医疗人满为患,本科毕业生没有机会在大医院就业。 农村、乡镇无法自主择业,收入太低,条件艰苦。实际上各级医疗机构人才奇缺,但限于编制、经费又不能引进人才等问题。  

3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人才培养的建设路径

3.1选择适当的办学规模及办学层次  

办学规模上, 要适当控制本科生招生数量,重点放在房舍、仪器设备、图书馆、校园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本科生实践条件建设。办学层次上,不招高职高专生,努力扩大研究生规模。目前,研究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比例较低,提高研究生比例的任务非常艰巨。  

3.2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努力提高教师整体水平,重点是年轻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要较大幅度增加教师的数量,尤其是要增加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努力使生师比达到较高水平。 进一步改进教师的学缘结构,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以降低年轻教师的比例,增加优秀人才的比例;要提高教师实践能力,重点解决中医类基础课教师的临床实践和药学类、人文管理类教师的实践,通过制定学校相关政策来保证其实现。进一步完善职称晋升政策和分配政策,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促进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整体提高。  

3.3加强实践基地教学条件建设  

加强附属医院建设,增加床位数和医院数量。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发挥对地市中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药学、管理学等专业的实践基地建设。  

3.4创造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学习环境  

学校要努力营造浓厚、自由的学术氛围,举办学术大师、名师、优秀教师的前沿性学术讲座。组织师生间互动的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师生结合的科学研究。 加强第二课堂的建设,积极开展各项课外竞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勇于创新,走学习与科研相结合的求学道路。同时必须正确处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支持和鼓励教师成为教学名师,促进教师队伍对外学术交流,扩大学校的知名度。  

3.5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努力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针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正确处理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促进医学与人文的融合,树立健康医学的理念;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广以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法, 使教师在科学研究、实践能力提高基础上开展教学,使学生尽早参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实现实践教学的标准化建设。  

3.6学科专业建设  

学科专业教育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科专业特色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在良好的学科专业建设基础上,办好传统优势专业,积极培育新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办好应用类专业。 紧密围绕中医药行业办好各个专业,办出中医药特点。  

3.7建立有效的管理与运行机制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高效快捷的运行机制。 真正树立教学中心地位,提高全校各级组织和职能部门服务教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加强网络平台建设与管理,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推进教学制度的改革,不断完善学分制,组织好学生选课,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逐步提高任选课的比例。  

3.8增加教学投入  

教学研究型大学要拥有优质的办学资源,拥有一定数量比较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实验室和研发中心;一流图书馆和丰富的国内外图书信息资料;实现网络教学和教学资源共享,师生的网络教学互动等。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多方筹措资金,开源节流,不断加大教学工作投入,树立教学优先的原则,建立教学投入的长效机制。实现办学经费充足,科研经费来源广泛。  

3.9扩大学校声望,提高生源质量  

生源质量的提高应视为系统工程,与学校发展休戚相关。 我们要主动与社会发展接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通过开展社区义诊、农村中医药知识普及等工作,积极宣传中医药事业,提高专家学者的社会影响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最终达到吸引优质生源的目的。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