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关于开展学校2023年度教育教学改革课题...
关于开展2023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
关于开展2023年度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
关于开展2023年度长春中医药大学高等教...
关于面向校内选聘高等教育研究兼职研究...
关于转发《关于做好2023年度全国教育科...
关于组织开展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
文章内容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崔为:中医师承教育面面观
2016-01-08 13:43 崔为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转载于《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年第9期  

崔为  

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尊师重道,因为“师”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重要使者。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由于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各思想大家广收门徒,宣讲自己的思想主张,弟子承师之训,同一师门的生徒学术观点相同,就形成了“师承学派”。  

1.中医传统教育方式回顾

由于中医学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科学,是思想、文化、技能的综合体,因此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之上的中医的传承也要有与之相应的方式,只传承技术或者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加上思想传承才能完整地传承中医学。中医传统教育方式主要有三种。  

1.1中医师承教育  

(1)世业其术。中医师承教育起源很早。《礼记·曲礼》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的记载。对“三世”的理解有很多种,但普遍认为“三世”就是家传三代,讲的是家学渊源,可见师承教育的方式之一是父子相承。  

(2)拜师学艺。“非其人勿传,非其人勿授”。《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基础理论的教材,从君臣问答之中,我们发现岐伯等老师采用多种方式教育学生成就优秀的一生,同时还教导学生要珍惜这些传统的医学知识,不可轻授他人,须找到合适的人才再将这些精华传承下去。  

1.2自学成才  

古代还有部分著名医家没有明显的师承关系,但是凭借自身的悟性和努力成为一代名医,如张仲景虽得其叔伯的教诲,而能使他名垂青史的不仅是家学渊源,还有“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学习。叶天士师众家所长,而成为温病学派的巨擎。皆难见明显的师承。  

1.3官办医学校教育  

据史书记载,隋、唐两代,国家已经设置了太医署,类似现在的医学教育行政机构,第一座官办的正式医学专科学校是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在长安建立的唐“太医署”,讲授内容当然有《黄帝内经》等。宋代太医局在翰林院选拔医学教员,讲授《素问》、《难经》、《诸病源候论》、《太平圣惠方》及本草类著作。此后的金、元、明、清几个朝代的医学校都沿用前朝旧制。  

2.中医特点决定了中医教育可采用师承的方式

“医者意也”,这个观点最早在《后汉书·郭玉传》中提出,认为医生在面临病人时能够准确地推理判断,这就是中国语言中常说的“意会”。“意会”的思想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的方圆之学,它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治病不可生搬硬套、墨守成规,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方能在具体实践中正确辨证疾病,并找到适合的治疗方法。古代医家以“意”构建自身传统医学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以本民族思维特征与生活经验,构建一种实用技艺与学问体系的过程。因而可以说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性格,乃是由中国人固有之“意”所规定的。   

类似的“意会”思想,在20世纪50年代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英国哲学家波兰尼(M . polanyi)也提出过,他认为“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我们的知识应该分为两类:即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也叫隐性知识或内隐知识)。显性知识是以文本形式来传递的,具有逻辑性、共享性和批评性等特点。默会知识就是上文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很难用语言文字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   

3.经权之妙,经典为先

中医师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步骤就是诵习中医经典。经典的研读是中医学习的传统,是学习继承中医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合格中医人才的必由之路。学习中医首先是继承,而继承分两种,一是对典籍的继承,一是老师自身经验的继承。而无论是哪一种都离不开老师的指点,所以师承不仅和老师学习诊疗技术,同时还可以很好地继承老师对典籍的理解。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提出:“今读书紧要,是要看圣人教人做工夫处是如何。如用药治病,须看这病是如何发,合用何方治之;方中使何药材,何者几两,何者几分,如何炮,如何炙,如何制,如何切,如何煎,如何吃,只如此而已。人之为学固是欲得之于心,体之于身。”可见体悟是学习传统典籍的有效方式,这种体悟既包括老师多年实践的体会,也包括学生自己学习的心得,而师承式的学习方法可以很好地实现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