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关于开展学校2023年度教育教学改革课题...
关于开展2023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
关于开展2023年度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
关于开展2023年度长春中医药大学高等教...
关于面向校内选聘高等教育研究兼职研究...
关于转发《关于做好2023年度全国教育科...
关于组织开展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
文章内容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徐晓红:关于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2016-09-18 14:33 徐晓红 杨永刚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转载于《现代教育科学》/2015年第6期/第2版 

徐晓红 杨永刚 

一、地方高校的功能定位

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高校,因其办学目标、办学层次和学科专业的不同,对社会服务的领域、行业也不同。一般来说,“985”、“211”工程学校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引领者,代表科学研究的国际前沿,拥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国际一流的实验室,在国内外有较高学术声望,能够积极创新学科领域和高新技术,引领学科建设潮流。但这些高校为数不多,我国高等教育的真正主体应当是大量的地方高校。地方高校的宗旨是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主要途径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提供科技、人才、文化、智力的支撑,在服务过程中积极探寻利益共同点,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地方社会发展中科技引领作用。具体说,应当包括以下几项主要职能:  

(一)地方高校是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库  

高校智库是指以高校为主,由专家组成,多学科、面向政府决策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载体,能够提供最佳的决策、战略、方法和思想,高水平智库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显著标志。地方高校智库发挥着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等方面的作用,其中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是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支柱。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是人才,科技创新又是人才使用与开发的结果。地方高校要通过协同创新、国家(省)社科基地建设等方式,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能力,鼓励教师参与智库咨询工作,为智库建设培养、储备、输送各领域复合型高端人才,进一步完善高校智库建设。 

(二)政府与企业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动力源  

由于地方高校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政府对高校给予财政投资的同时对高校的社会贡献也赋予期望,高校应责无旁贷的肩负起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任。高校对社会的贡献大小与地方经济发展成正比,政府与企业要为地方高校提供必要的办学经费和科研经费。地方政府与企业对地方高校的支持也有利于高校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对接地方产业链,培育具有地方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地缘优势的特色学科,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益,克服高校重研究、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从而使高校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中心、科技中心和文化中心。 

二、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借鉴

高校服务社会的理念是在美国最先提出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模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威斯康星模式,突出大学社会服务职能。早在20世纪初,美国的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就提出了“大学教育应当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新理念。威斯康星大学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服务,主要体现为三个途径。第一,传统的大学推广教育模式。大学为社会开设短期学习班,为社区居民提供智力、学术服务,提供远程教育、职业教育及职业技能发展训练等活动。第二,学校专家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工作,构建多主体、多学科参政议政的服务体制。第三,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政府部门做兼职工作。威斯康星大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丰富了大学的社会职能,开创了大学直接服务社会的先河。  

二是科技园区模式,开创了产学研合作的成功范例。美国成功的科技园都是利用大学的科研和研究人员的资源,以研究性大学为依托单位建立的。如以斯坦福大学为依托的硅谷科技园区、波士顿128号公路高新技术科技园、北卡罗纳金金三角科技园等。这些科技园积极鼓励大学科研工作者参与企业研发和生产,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工作与生产紧密相连,根据时代需要更新大学的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企业需要的优秀的人才。  

三是相互作用大学模式,以服务地方为学校办学宗旨。大学与地方政府、企业、社区、医院、教育场所等互相谋求共同利益,为社会提供智力、科技、人才的服务;社会为大学提供政策、制度保障及财政支持,互惠互利,实现共赢,体现了“以他方为中心”的原则。 

三、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

(一)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孵化器,是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三位一体”的支持和服务,共同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所、校地协同育人机制。  

一是为地方企事业单位培养人才。地方高校要摸清地方经济发展的脉络,聚焦经济发展热点,寻求学校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切人点,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实现紧密合作,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建设及社会转型发展的要求,积极改革教育形式,将传授知识的课堂教育与企业(事业)的生产、科研的实践结合起来,培养素质全面、就业竞争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二是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研究生教育和职业教育中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就是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这种培养主要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高校为企业培养技能型和高层次的人才,企业在学生人学后签订协议,并提供费用;学校按照企业人才需要调整教学计划,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也可以开展短期专项培训,企业在高校就地设立教学点,利用高校高水平教师资源对企业的技术人员开展短期专项技术推广培训,高校提供技术,而由企业提供培训费用。  

(二)发挥学校办学特色,以专业优势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一是积极参与政府决策咨询。学术研究是决策咨询的基础,决策咨询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宿。高等学校是国家智库的重要力量,通过决策咨询可以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二是坚持产学研合作,实现校企、校、地协同合作。产学研合作是高校与企业间、地方政府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合作模式。要建立协同创新机制,通过相互聘任兼职教授、协同培训、提供实习实践基地等方式,共同发展科研合作关系,由高校提供科技人员、场地,企业提供设备、资金等,在高校共建实验室、中试基地、研究中心、研究所,与企业联合申报高层次科研课题,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平台。 

(三)面向地方企业转化科研成果  

从西方国家的科技发展史来看,各个领域重大的科技成果大部分是依托高等学校的,对社会和人类生活有直接影响的高科技成果也大部分产生于学校。西方发达国家都拥有科技能力强、办学层次一流的高等学校,将高等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高校服务区域经济、服务整个社会的重要方式。  

(四)传承和引领地方社会文化发展  

高校是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中心,在地方社会文化发展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大学要充分发挥对地方社会文化的提升和引领、辐射作用,结合高校各自文化特色,通过校园开放日、师生参加科学文化普及工作、师生在社区等居民聚集场所开展科普宣传及讲座活动等方式,利用微信、微博、校园网络、电视、电台等各种媒体,向公众展示自身的文化特色,在高校周边区域形成文化资源共享的格局。  

美国著名教育家康南特认为,高校偏重于学术研究,就成了研究所;囿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就成了职业学校;限于满足个人发展需要,就变成了俱乐部。对此,高校办学者应有清醒的认识。尤其地方高校更应在自身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共同点,使大学在完成对内的职责的同时承担起大学的社会责任。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