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关于开展学校2023年度教育教学改革课题...
关于开展2023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
关于开展2023年度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
关于开展2023年度长春中医药大学高等教...
关于面向校内选聘高等教育研究兼职研究...
关于转发《关于做好2023年度全国教育科...
关于组织开展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
文章内容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宋柏林:长春中医药大学高等教育年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课程思政主题讲话
2018-05-14 09:24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长春中医药大学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课程思政主题报告会。刚才,上海中医药大学张黎声教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与我们分享了上海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改革的经验,听后,很受启发。这对于做好我校的课程思政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借此机会,就今天大会的主题谈两点认识,与大家交流。  

一、我校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要求。通过报告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新的历史时代。在11月18日召开的“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做了“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的报告,对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形势与任务进行了科学的分析。高等教育的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由从前的基础与支撑作用转变为支撑和引领作用,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领跑者。世界高等教育开始倾听中国声音、融入中国元素。表明我们的舞台已经是世界舞台,我们的坐标已经是国际坐标,我们的竞争是国际竞争。从高等教育所承担的新的历史使命来看:一是目标更高了。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的七大战略,如果没有高等教育的人才、科技支撑和服务,七大战略和这些“强国建设”就都难以完成。二是任务更硬了。在十九大报告中高等教育的任务是: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三是需求更迫切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这意味着,高等教育今后的使命非常神圣,任务非常艰巨,责任非常重大。  

新时代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应对的将是新理念、新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出要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基础上,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要求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理解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的问题。近日,中共教育部党组下发了《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通知要求,高等教育要实施十大育人工程,核心目标就是落实“三全育人”要求,集中反映了高等教育在新时期教育功能的三大转变,即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从课堂育人向多元育人转变;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这些“转变”迫切需要高校建立起符合新时代育人要求的教育体制与机制,切实肩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中医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使命,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关系着医疗、保健、科研、产业、文化等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年7月,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我们进一步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逐步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提高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从多方面对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部署,反映了国家与社会对中医药教育质量的日益重视。我校作为吉林省唯一一所中医药院校,始终坚持将教学工作放到学校发展的首位,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理念,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和中医学专业认证,即将迎来中药学专业认证,在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的进程中,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  

教育科学研究是认识教育规律的重要工具,是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行科研。长期以来,我校高度重视教育研究工作,不断提升研究质量。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实现了从注重数量向追求数量与质量并重的转变。近三年,我校教师年平均获立省级以上教育科研项目近50项,尤其今年,学校教师共获立省级以上项目共104项,其中重点课题20项,创历史新高。学校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的引领与促进作用,精心培育教育教学成果,支持教师对基础性教育研究进行实践转化,在实践中对理论进行检验、总结与提升,进一步提升理论高度与深度,力求在国家、吉林省第八届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再创佳绩。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学校与国内一流中医药院校还存在着差距;“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待进一步加强;专业结构还需要不断优化;对外合作交流还有较大空间;审核评估与中医学专业认证的整改措施还需进一步落实;教育科研仍存在层次不高、宏观视野不足等问题。这些影响教育改革的症结,需要我们深刻领会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新要求,以问题为导向,认真研究,科学谋划,逐个击破,实现学校内涵建设的全面提升。  

二、加快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今天的大会既是学校高等教育年会学术年会,也是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的动员会。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的主题就是“以课程思政改革为契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将出台《关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全面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下面我就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理解  

理论层面上,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即任何课程教学的第一要务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课程思政是一种思维方式,即任何课程教学都肩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  

在教育实践层面,课程思政是指学校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专业教育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思政的实现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力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等,全面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落实课程思政的三点基本要求  

1.坚持系统设计。根据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立足学科专业特色,系统设计,整体规划,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深入挖掘、提炼专业课程的思政内涵和元素,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评价机制,提升实践教学育人效果。学校将设立教学改革专项经费,支持一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  

2.坚持特色创新。我校是以中医药教育为主的行业高校,中医药知识体系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有着先天的优势。因此,广大教师要在充分学习和借鉴兄弟高校的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和专业特色开展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契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将中医药特色创新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鼓励教师将专业课程的育人元素凝练与提升,通过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建设一批高质量、育人效果显著的示范性专业课程。  

3.坚持分类推进。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所有课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是确保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决定性要素。  

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不能因为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就放松了教学要求。实施课程思政改革,思想政治课的任务不是减轻了,而是更重了、标准更高了,课程思政改革要离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与师资优势,率先开展课程思政的研究,要对专业课教师开展必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训,针对专业课教师开展富有针对性、示范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帮助专业教师解决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问题。  

其次,是做好课程思政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更新教育内容,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在教学中对学生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的培养。此外,做好教师培训,建设一支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兼具的优秀教师和团队,提升专业课教师育人水平,夯实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确保课程思政改革分类、分阶段有序进行,着力构建具有我校专业特色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格局。  

(三)实施课程思政要理清三个关系  

1.理念层面上,处理好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  

教学工作,有术亦有道。知识作为育人成才的重要手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不能成为教育的最终目标。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与完善的人格培养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目前学校围绕“三服务三提升”实施的“四大工程”,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资源,思政课和专业课相融合的育人格局已初步形成。部分教师已经主动将价值引领、人格培育引入专业课教学,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各单位要充分挖掘整理这些经验,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2.课程层面上,处理好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之间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们主要关注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显性教育,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隐性教育。隐性教育是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态度、动机、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发展。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两个重要形式,二者各有特点,密切关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速率的加快,大量信息的涌现一定程度上对传统课堂教育产生冲击,需要我们更加关注隐性教育,规范其教育方式,科学选择其教育内容,实现第一、二、三课堂、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融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3.师资层面上,处理好育才能力和育德能力的关系。  

育人先育才,育才先育德,这是新时期对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育人能力是教师的基础工作,育德能力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它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手段,乃至教学艺术将正确的价值标准内化为学生的思想与行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对教师的育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较好实现了学生专业知识的领路人、职业生涯的引导者,但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缺少主动教育意识。  

(四)开展课程思政改革要明确三个认识问题  

1.课程思政不是在专业教育之外增开一门课程或另搞一套,而是课程内容应有之意,是相互补充的一个整体。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教育价值理性的回归,是以思政课程的思维和方法推进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创新。每一门课程都具备育人功能,都有思政元素,提炼挖掘这些元素并呈现在授课当中,是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实施课程思政将有助于提高全体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在思想认识上形成全员育人的共识,在专业发展上培养有效育人的能力,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2.课程思政不是单纯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而主要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不是简单知识融入,也不是增设几项活动,而是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融入所有课程,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都突出育人价值,做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3.课程思政内容不是每一节课程、每一个知识点里都要体现,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的、主动融入和运用,不能为了融入而融入。  

专业课教学应当遵循专业课本身的科学规律,还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既不能为了“思政”把专业课程当成思政课对待,也不能忽视思政内容对专业课内容的补充、升华作用,这样才能站在思想和专业上双重培养人的战略高度,为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力。  

2017年,我校喜获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这是继2015年我校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后的又一全国综合性荣誉,标志着我校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的进步。“全国文明校园”称号,是对我校“领导班子建设好”、“思想道德教育好”、“活动阵地好”、“教师队伍好”、“校园文化好”、“校园环境好”等综合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充分肯定。希望广大教师继续努力,以荣誉为激励,以“课程思政”改革为契机,推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等各项事业发展。  

同志们,今天的大会既是学习交流的大会,也是我校开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新航程的大会。围绕“课程思政”,学校将开展全校范围内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推进“课程思政”的课题立项、课程建设、教材规划与教师培训等教育教学改革。各单位、各部门要通过今天的学习和交流,按照教育思想大讨论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更新思想,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学、管各方面能够将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内化于人才培养过程,为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作出新贡献。  

谢谢大家!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