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关于开展学校2023年度教育教学改革课题...
关于开展2023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
关于开展2023年度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
关于开展2023年度长春中医药大学高等教...
关于面向校内选聘高等教育研究兼职研究...
关于转发《关于做好2023年度全国教育科...
关于组织开展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
文章内容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打造新机遇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升级版
2016-05-14 21:07 徐飞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得创新人才者得天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

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着眼于“大”,注重全人教育,;聚焦于“小”,注重自主教育和个性化教育。

拔尖创新人才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思想的启蒙者、新技术的发明者和新产业的开拓者。如果说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拔尖创新人才则是人才资源中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至关重要。得创新人才者得天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也是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必须思考和探索科学而有效的措施,以实际行动不断深化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刻内涵。   

新时代下的新使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研究型大学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齐全的学科门类、优秀的师资队伍、自由的学术氛围等天然教育优势。西方发达国家依托一流大学带动国家富强、引领世界潮流的发展路径表明,一流大学在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社会进步、产业革命、文化繁荣中始终肩负重大使命并担当重要角色。当下之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学技术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亟待培养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2015年10月,我国正式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特别强调要“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科教协同育人,完善高水平科研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型大学必须立于时代潮头,敢于肩负使命,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理性定位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化改革,建立起与科技强国相适应的拔尖创新人才体系。科技强国不是一句口号,得有标志性的技术。标志性技术从何而来?从拔尖创新人才中来。缺乏拔尖创新人才、领军人物和核心人物,就难以产出标志性的技术,就难以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国家,更难以形成强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今时代国际竞争日趋白热化,国力竞争和抢占未来发展先机的焦点,不断向人才聚集、向拔尖创新人才聚集。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世界重要大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共同战略选择。为迎接新世纪的竞争,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新政,如韩国1999年开始实施的“BK21工程”,日本2002年实施的“21世纪COE计划”,德国2005年实施的“卓越计划”,俄罗斯2006年实施的“联邦创新型大学计划”,以及近年来美国政府再次批准实施旨在吸引世界顶尖学生、保持高等教育吸引力的“美国竞争力计划”,澳大利亚开始悄无声息地削减课程费用、出台奖学金激励政策吸引优秀留学生,欧盟出台“欧洲2020计划”以加大高层次优秀人才的挖掘引进力度等。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世纪,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不断涌现,新一代信息通信、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量子通信等尖端科技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和类脑机器人的发展尤其令人惊叹,人类进入与人工智能“共舞”的时代。就在今年3月举世关注的人机围棋对决中,阿尔法狗(AlphaGo)4:1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这是继1997年 5月“IBM 深蓝”经过六场角逐,以两胜一负三平击败世界象棋冠军后人工智能的又一里程碑。若不抓紧培养创新创造性人才,机器人工智能或将超过人的智能绝非危言耸听,这也是理解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重要性与紧迫性的另一向度。   

新格局下的新征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挑战性与艰巨性

20世纪中叶以来,国外诞生了诸如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墨尔本大学的“墨尔本模式(Melbourne Model)”,以及欧洲研究型大学“研究导向的教育”(Research-oriented Education)或是“基于研究的教育”(Research-based Education)、创业型大学建设等一系列创造性经验。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正掀起新一轮的改革浪潮,高等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在其各个领域发生着根本性变化。高等教育新格局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顶尖学府重新审视新格局下的本科教育,以多项举措再造本科教育。杜克大学不惜重金推进 “推倒重建式”大学本科教育改革,推出基于“沉浸学习”的通识教育,对小到一门课,大到整个课程体系、师资配置、课外实践,甚至学生宿舍建构都进行了全面改造。   

全球化和数字化是高等教育新格局的又一重要特征。全球化浪潮已经促发了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跃迁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基本动力。如何进一步参与全球教育,进而影响全球思维,已经成为一个好大学的基础。与此同时,信息化席卷全球,人类社会正在酝酿以数字化生产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和移动互联等数字化手段,将在不同领域被广泛应用,教育领域也将因数字化发生颠覆性变革和结构性改变。随着“合作学习”等教学理念的发展及以慕课为代表的新兴教育教学手段的运用,传统教育模式受到强烈冲击,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智慧校园、数字化大学等全新教育模式,因其最大限度地促进多样化、开放性和个性化学习,备受人们推崇。   

面对全球化和数字化等多重挑战,我国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在“三位一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等不断涌现,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清华大学的“清华学堂”、上海交通大学的“致远学院”、复旦大学“四年制住宿书院”、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等,也越来越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然而,这些探索与实践仍是初步的、阶段性的和局部的,距离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   

新机遇下的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中国高铁现已成为大国重器和全球名片,这张为世界所瞩目的名片背后,凝聚着铁路高等教育培育出的无数杰出人才的心血与奋斗。近年来,西南交通大学作为轨道交通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立足并不断巩固扩大交通特色与优势,面向高铁时代和“后高铁”时代到来,主动肩负起培养引领未来发展的高端人才和领军人物的历史使命,致力于打造新机遇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升级版,加速推进交通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学建设进程。   

我们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可用汉字“尖”来形象解构。尖者,锐也,下大上小谓之尖。概言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就是要:着眼于“大”,注重全人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尺度和健全人格,注重通识教育和“君子不器”;聚焦于“小”,注重自主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着力锤炼学生自身内在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在优秀人才高原上建“博大而精深”的拔尖创新人才高峰。   

1 着眼于“大”:全人教育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秉持“全人”教育理念,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中心,在“价值塑造、人格养成、能力培养、知识探究”四维一体人才培养体系中,将“价值塑造、人格养成”置于优先地位,在“专业成才”和“精神成人”两方面中,更加强调“精神成人”。学校致力于培养知识全面、视野广阔、教养博雅和人格完整的“全人”;致力于推进学生“知、情、意、行”多维度成长和全面发展,全方位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自由创造和学术能力,全力提升学生内在的价值尺度和精神品格。在“全人”教育体系中,一切改革都围绕人才培养这项中心工作展开,一切资源都向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使命集聚,在深入实施三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卓越工程师计划”项目等改革基础上,打通大学教育阶段的全过程,制定了本研紧密衔接培养方案,确立了大类培养框架下通识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本科培养和分类培养框架下学术创新与应用创新协调发展的研究生培养“双轮驱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近期,学校以老校长茅以升的字命名成立唐臣书院,通过实行书院制,借鉴西方大学住宿书院的做法,承袭中国书院的古老传统,打造“全人”教育平台,为学生营造温馨、自主的学习生活社区,在课堂之外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研修、交流和互动场所,进而形成“从游效应”和“雁阵效应”。在课程系统设计中,形成了“交通天下”通识课程体系,连续发布年度《西南交通大学经典阅读推荐书目》,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经典阅读”,通过非功利、跨专业、跨文理的广泛阅读和专题研修,拓展教育的广度、跨度和宽度,进而成就拔尖创新人才的厚度、高度和深度。   

“全体人”当是“全人教育”的题中之义。“全人教育”中的全人,在质量和内涵上当指如上所述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健全人格和全面素养的人,而不是精神和品位残缺的人或“单向度”的人;在数量和外延上亦当然指称“全体人”“所有人”和“大众”,而不是“部分人”和“小众”。尽管拔尖创新人才在任何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中都是少数和小众,但这些少数和小众脱胎于全体和大众,大众整体水平不高,从中产生的小众也高不到哪儿,只有高原上的高峰才是真正的高峰。更重要的是,全体人还关乎教育公平问题,我们不能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由,以牺牲大部分人受正常教育为代价,换取少部分人的过度教育。因此,西南交大非常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对每位学生负责。   

2 聚焦于“小”:自主教育与个性化教育

拔尖创新人才不是“拔”出来的,而是因适宜的培育环境而持续生长,最终从当下一般的学习者成为未来出类拔萃的人才。国际普遍认可的具备突出天赋的学生一般占全体学生的2%—5%左右,如按我国现有在校学生规模进行测算,优秀人才的苗子可谓大有人在。以科学、多元的选拔机制,优中选优,让有潜质的专才、偏才、怪才脱颖而出,使其在良好教育生态下主动生长,是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   

学校继承百年传统,通过严格的选拔程序,优中选优、末位淘汰,成建制培养,建立了茅以升学院、詹天佑学院、“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中法“4+4”、西南交大利兹学院等精英化育人平台,在教育大众化的全域环境中探索大学围墙内的精英化教育模式。在构建精英育人平台的过程中,精准实施“小班化”“导师制”“五课堂”等个性化、国际化培养方案。   

学校顺应高等教育从“教的范式”向“学的范式”转移的深刻变革,因材施教,广泛开展小班教学,教师更新教育理念、革新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和调动学生内在的激情、兴趣、好奇心和探索冲动,引导学生自组织、自学习、自培养、自我认识与自我实现。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和师生学习共同体中更注重学,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间,更注重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教育,让学生自主开展批判性思维驱动下的深度学习,做积极的知识发现者与建构者,实现差异性和个性化发展。根据学生的个人发展规划,探索实施了班导师、学术导师、企业导师一体化的“多对一”培养机制。构建了顺应时代需求、开放式、国际化的课堂文化,创设传统和现行的课堂、校内课外课堂、国内校外课堂、海外游学访学留学课堂以及虚拟课堂,共同构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泛在”课堂。   

与此同时,学校通过“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促进学生熟练掌握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工具,突出对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教育不应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应该将教学过程与科研过程、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融合起来,构建基于研究型、探究性学习模式,促进学生熟练掌握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工具,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中国高铁走过了从制造走向创造、从探索走向突破、从追赶走向引领的崛起之路。作为轨道交通事业的建设者、见证者,西南交通大学将以自身实际行动,激发教育源动力,继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之路,全面提升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学术竞争力、科技创造力和思想影响力。   

原文刊载于 中国高等教育官方微信 2016年5月13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