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关于开展学校2023年度教育教学改革课题...
关于开展2023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
关于开展2023年度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
关于开展2023年度长春中医药大学高等教...
关于面向校内选聘高等教育研究兼职研究...
关于转发《关于做好2023年度全国教育科...
关于组织开展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
文章内容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创新博士人才项目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2016-05-31 21:34 苏春景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通过建立项目质量保障责任制,明确博士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责任主体。

课程体系设置既要强调学术导向,也要强化实践应用,把理论与实践融入课程体系。

把导师队伍建设纳入到培养模式中,对于确保博士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自2011年开始启动的“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是我国博士教育类型结构和学位制度的一种创新尝试,也是探索形成以国家需求为目标、以国家有关部门积极参与为纽带、“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面向特定职业岗位需求的博士人才培养新机制和新模式。能否确保该项目的顺利实施,保障预期目标的达成并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等,目前备受各方面的关注。基于对博士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认识,鲁东大学在实施“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博士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质量保障实施机制

对于高校,承担“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可以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带来学科专业特色化建设的发展机遇,增强自身发展的竞争力,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压力和挑战:其一,这些高校自身学科支撑的综合实力较之于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来讲相对比较薄弱,如何整合校内外相关学科领域的优势学术资源以增强自身学科支撑力,促进自身特色优势学科发展,是高校必须面对且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其二,一些高校比较缺乏博士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特别是缺乏与特殊人才需求单位开展联合培养的经验,究竟形成什么样的协同体制和机制更有利于联合培养以及如何设计培养方案、构建特色鲜明的博士人才培养模式等,都是这些高校必须科学决策的核心问题;其三,这些高校在相关学科领域拥有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但能否胜任博士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仍是师资队伍建设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为确保学校承担的“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培养质量,合理解决特色优势学科资源整合、协同联合培养的体制机制、高水平导师队伍和创新科研团队建设、培养基地建设以及合作开展科研项目等直接涉及博士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关键问题,鲁东大学从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质量管理体制上,明晰校院两级间不同的权限、职责和任务,并通过建立项目质量保障责任制,明确博士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责任主体。 

为达到“建立部门、行业共同参与的管理、指导和评估机制”的要求,学校成立项目实施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司法部相关领导、本领域的领军人物、鲁东大学相关负责人构成,委员组成体现了学术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多学科的学缘结构特点,且所聘请专家在国内都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委员会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制定人才培养项目的重大决策,宏观调控合作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作用与职责,研究审议人才培养项目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保障等方面的规章制度等。学校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学术专业委员会、博士项目学科建设委员会、校地合作协作委员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委员会,从行政和学术两方面加强领导,凸显学术领导力和学术权威性,确保该项目的高质量推进。2015年“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连续召开五次项目推进会议,对人才引进、方向凝练、课题申报、条件保障、实践基地、论文选题、调研报告等进行认真论证,反复研究,狠抓落实。 

创新博士人才培养规划与课程体系

1制定博士生学术研究规划,完善质量监控机制

学术研究活动规划是指为实现高质量博士人才培养目标而预先设计安排的学术研究活动计划或行动方案,以及将之付诸实践的过程。它具有目标性、整体性、长期性、未来性、预见性、结果性以及可行性和实效性等特征,在功能上发挥着引领和调控博士生学术研究活动的作用。 

设计制定博士生学术研究活动规划,一是基于博士生学术研究活动的整体性、长期性、序列化的安排。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实施持续的、系统性的学术研究训练。二是基于对博士生学习生活和学术研究活动的协调融合。博士生既是学生又是研究者,这就需要通过制度化的学术研究活动规划来促进博士生身份的转化,引领博士生主动参与学术研究活动,并在活动中增强学术研究的自信心,形成积极的心理建设。三是基于博士培养过程的变化性。课程学习、专题研究、学术调研、学术交流、撰写论文等,构成了博士生培养的全过程,这种由不同阶段不同学术主题构成的培养过程,使博士生的培养具有多样的变化性,容易打乱博士生学术研究训练的系统性,这就需要设计制定出具有统整性、长期性、未来预见性的学术研究活动规划,统领博士生的学习和学术研究活动。 

为使博士生学术研究活动规划有效落实并贯穿于博士生的培养全过程,还必须建立博士生学术研究活动质量监控制度,通过制定明确的学术研究指标体系、提出规范要求、定期或不定期质量检查和评价、及时反馈信息和指导改进等方式,形成博士生学术研究活动质量监控长效机制,以制度和机制推进博士生学术研究活动规划的有效实施。 

2设计科学高效的定制式课程体系,强化基于特定岗位的学科核心素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课程体系既体现出人才培养的目标取向和特色,也内在地规定了一个学科专业领域的知识体系结构和学术能力结构,因此,一个学科专业设置什么样的课程体系以及该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并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 

专业性、学术性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本质属性和要求,因此,博士生的课程体系设置,既要体现学科专业性,同时也必须反映出对博士生在学术能力培养上的要求。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一级学科博士培养,而是以“项目”的方式培养满足国家特殊需求的博士人才,其特殊性在于:这一“项目”并不直接对应国家专门制定的某一学科领域和专业门类,而是基于国家对特定职业的特殊人才需要而设定的,是多学科、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综合,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不能不加甄别地堆积不同的课程,而是必须体现国家对特定职业特殊人才的需要,所以,“定制”是设置课程体系的前提和方向。此外,这一“项目”的博士人才培养,不仅指向学术性,同时还指向实践应用,指向满足特定的特殊职业岗位需求。可以说,学术与实践应用并重是这一“项目”在博士人才培养上的特点和特色,因此,课程体系设置,既要强调学术导向,还必须强化实践应用,必须把理论与实践融合于课程体系中,合理地构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平台。简言之,“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课程体系设置,必须具有定制性,要根据指向特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来设置课程体系

加强协同创新,搭建博士人才培养平台

1构建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导师团队,积极倡导协同培养模式

从导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来讲,构建一支教学能力强、学术研究水平高并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导师团队,是培养高质量博士生的强力保障。导师团队的整体教学能力,可以为提升博士生培养的质量奠定扎实的基础,是博士生学术研究能力发展的基础保障;导师团队的研究方向、团队协同合作的学术研究方式、团队研究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以及凝聚而成的团队学术氛围等,都对博士生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力。虽然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是多样的,但导师队伍在培养模式的功能发挥上,具有重要的支点作用。也就是说,培养模式即使是科学合理的,如果导师团队结构不合理,或导师团队不介入不支持,培养模式就会仅仅具有形式上的合理性。对于高校与用人单位联合培养博士,如果导师队伍的构成上仍以学术性教师为主,不把用人单位的专家或相关实践研究者纳入导师团队,即使组织博士生到用人单位展开调研性实践研究,博士生也难以获得实质性的学术研究训练;再如“小组合作研究”,如果仅组织博士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导师不参与,这种培养模式也难以取得实质性的培养效果。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博士培养,既不是在已有博士点的学科专业基础上设立,也不是以“大学为中心”的学术化培养模式,而是通过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学位授权、学科建设与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形成以国家需求为目标、以国家有关部门积极参与为纽带、“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因此,科学建设导师队伍,构建联合培养模式,特别是把导师队伍建设纳入到构建培养模式中,对于确保博士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2强化学术资源库和基地建设,构建校地融合的培养平台

随着学术研究的多学科性、跨学科性和交叉学科性增强,学术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性和关键性作用愈发凸显。虽然大学的图书馆、信息资料中心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的条件下已能够提供各类的学术研究资源,但一手的、现实的研究资料和信息资源,特别是大量典型案例性的资料,仍处于短缺不足的状况,不利于博士生展开基于现实问题的学术研究。因此,加强学术资源库的大容量、多类型的资源建设,以更加方便、快捷、全方位为博士生学习、研究服务,是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特殊之处还在于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联合培养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因此,强化培养基地建设,凸显特殊职业岗位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是博士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任务。 

在加强学术资源和基地建设、构建校地融合的培养平台方面,鲁东大学作出了如下探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地联合培养博士人才的新机制。一是借助学校的协同创新平台投资五十万元建设大数据库,使博士生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二是突出强调校地联合培养博士人才的新机制。一方面,在培养过程中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密切合作,邀请合作导师来校为博士生讲课和开展专题讲座,导师带领博士生深入实践基地进行专题调研;另一方面,强调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紧密结合用人单位对特殊人才的需要,使用人单位积极参与项目实施过程。 

3强化小组合作研究,建立连续重复的学位论文开题制度

虽然“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在其性质上仍属于学术性博士学位教育,但学术与实践应用并举的培养要求,决定了博士生的培养必须走进现实的实践领域,以合作学习、团队研究的组织方式展开小组合作性的学术研究活动。小组合作研究,一方面能够让博士生在小组合作研究中,学会发现问题、学会确定研究专题及研究方法、学会研究交流和成果信息共享等,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博士生的合作研究意识和团队协同研究的集体合作精神,形成超越个体功利的学术伦理品性等。同时,这种多类型的小组合作研究,又是确保博士培养质量、推进博士培养模式与博士学位制度改革创新的动力机制。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对于保证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常规性的做法多是一次性开题,二次开题的情况虽也存在,但并不常见。基于博士学位论文开题的重要性,不应局限于一次或二次开题,可以连续重复开题。这样做,一是由于确定学位论文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其实就是在评价衡量学位论文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能够避免博士生选择一些不值得研究的论题或缺乏前沿性、创新性的论题;二是因为博士生对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的专题缺乏全面深入把握,其研究思路及其研究逻辑尚处于逐步清晰阶段,这就需要多次开题,广泛吸纳导师团队和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因此,连续重复开题,应成为一种制度举措,既能够帮助博士生确定有研究价值的学位论文,也是确保学位论文质量的一种有效的保障机制。 

原文刊载于 中国高等教育官方微信 2016年5月31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