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关于开展学校2023年度教育教学改革课题...
关于开展2023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
关于开展2023年度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
关于开展2023年度长春中医药大学高等教...
关于面向校内选聘高等教育研究兼职研究...
关于转发《关于做好2023年度全国教育科...
关于组织开展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
文章内容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基层教学组织发展史3——俄罗斯的教研室时代
2020-10-12 16:00  

俄罗斯的教研室制度,是有别于欧美教育管理模式的独树一帜的范例。由于这一制度是对我国高校教学组织的影响最为深远,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说说这种制度的来龙去脉。

从上一篇的学系制“上下两类人员各管一摊儿”的事儿我们已经知道,西方的大学治理,基本上是2条线并行的,一条线是学术线,另一条线是行政线。无论是德国,还是美国,学术这条线一直很强大,基本上学术力量和行政力量是平起平坐的地位,这种局面是今天欧美高等教育“共同治理”的制度产生的背后渊源。

但从俄罗斯开始,我们将会看到,行政线是如何左右局面的。行政与学术力量的博弈,是大学治理的核心主线

一、莫斯科大学的诞生

不得不说,俄罗斯这个民族做啥事儿,都有点简单粗暴+浪漫文艺的感觉,总让你脑洞大开,但又摸不着调。例如俄罗斯历史上第一所高等院校,诞生于1685年的莫斯科,这所大学的名称不是以常规的人物或者地域来命名的,而是叫做“斯拉夫-希腊-拉丁语学院”,一看就是一所妥妥的语言学院。这所学院是按照欧洲大学的标准建立的俄罗斯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

后来的彼得大帝办教育,把简单粗暴+实用主义演绎的淋漓尽致。在他的指挥下,俄罗斯“炮兵学校”、“数学与航海学校”、“技术学校”、“医疗学校”等硬派学校纷纷成立,数十年间,为俄罗斯培养了不少造船专家、航海人才、建筑师、工程师及有关学科的教师。一句话,彼得大帝的高等工程教育搞得好!

彼得大帝去世后,他的三闺女(女沙皇)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则把浪漫文艺这点发挥到极致。1755年,彼得大帝的三闺女接受大学者罗蒙诺索夫的上书,下令成立了今天依然声名赫赫的莫斯科大学,这是俄罗斯历史上上第一所综合大学,它的成立,标志着现代意义的俄罗斯大学的诞生。

莫斯科大学在建立之初设的三个系分别是:哲学系、法律系和医学系——人文精神特色明显啊!若干年后,我国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教育学学者傅蕴写了一篇文章,题名为《莫斯科大学:俄罗斯高等教育之傲雪白桦》,可谓深得这种文艺范儿的精髓。文章里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莫斯科大学的精神源头——尚自主,拒控制”。俄罗斯大学的学术自治,就是从莫斯科大学开始的。

俄罗斯第一所现代型大学——莫斯科大学

顺便说一句,这位三闺女的个人爱好也浪漫文艺的不行,超级爱穿裙子。据传她死后,她的衣橱内留下了多达一万五千件裙子。

二、教研室制度的诞生

1802年以前,处于沙俄时期的高等教育,基本上没啥章法可言。大学怎么发展,都由沙皇个人说了算,高校的命运,完全取决于沙皇个人的喜好、素质和思想,行政力量主宰大学的一切。

即便如此,大学在沙皇的“照管”下,好歹有了基本的法律文件——大学章程。俄罗斯分别于1835年和1884年颁布的两部大学章程。这其中,一道独特的影子出现了——这就是“督学”。

1835年的俄罗斯大学章程规定,督学作为国家的代表,是高等学校的最高领导;校长作为高等学校的第二号人物,要向督学汇报和负责。这一时期,俄罗斯的大学虽然也有学术委员会这样的组织,但基本上都受到了督学等政府官僚的强力打压,处于有胜于无的境地。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莫斯科大学的出现。由于莫斯科大学的倡议者暨第一任校长罗蒙诺索夫曾经在德国的马堡大学留过学,师从德意志启蒙运动先驱,因此把德国大学的那种精神和理念完全模仿了过来。他认为,大学应该是完全自治的,应该拥有学术自由的,大学应该由一帮教授们组成的委员会来管理大学——可以设督学,但教授也要说了算。因此,从莫斯科大学开始,大学治理从一条行政线变成了“行政+学术”两条线。

因为有了学术力量的存在,学术组织也顺势而生。罗蒙诺索夫先生提议,莫斯科大学的3个系每开一门课,都要设一个教研室,并配备一门教授担任主持人——教研室制度就此诞生了。

因此,今天当我们讨论教研室这种具有“制度上的先进性”的事物时,请记住,它——诞生于265年前的俄罗斯,它的创造者叫做——罗蒙诺索夫。

这是一位值得景仰的史诗级人物。除了主持创办莫斯科大学外,他对俄罗斯的贡献有4部伟大的著作,分别是:《俄罗斯古代史》、《简明俄罗斯编年史及语系》、《俄语语法》和《修辞学入门》。他堪称俄罗斯民族语言的奠基者。此外,他还开创了一门学科——物理化学,被称为“物理化学之父”。跟他一比,后面的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之类的简直就是小人物。

正因为此人如此杰出和卓越的贡献,在1940年,莫斯科大学185周年纪念日那天,苏联政府把莫斯科大学改了个名字,这就是今天的莫斯科大学的全称——“国立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大学”。

三、教研室开始走向全国

虽然有了2条线,但总体上,整个俄罗斯帝国时代,行政线始终是压着学术线发展的,处于“一强一弱”的状态。

1802年,另一位著名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开始,向西方学习,进行自由主义改革,俄国第一部《大学章程》颁布,开始将民主法制精神融入其中。其中规定:“学术委员会是由高等学校内部所有教授、学者组成,由校长作为代表,负责学校的所有教学和管理事务。”

1863年俄罗斯颁布新的《大学章程》,章程明确了学术组织的地位——“学术委员会是高等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校长和副校长由学术委员会选举产生”。此时的俄罗斯大学真正开始有了自治权,教研小组的数目开始大量增加,但仍然处于教研室组织的萌芽期。

1922年苏联成立以后,大力改革旧教育,建立教育新体系,教研组被改组为教研室,并以国家政策在全国高校范围内予以广泛推行。至此,教研室制度得以正式在全国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1936年苏联发布《关于高等学校的工作和领导的决定》规范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实行以校长为首的一长负责制,建立起“校—系—教研室”的三级科层管理体制,教研室被确立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基层单位。

1961年和1981年,苏联又先后两次发布《高等学校教研室条例》,规定了教研室的任务、性质、职能、结构、成立和取消的程序乃至具体的工作方法。

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高校的教研室制度并未随之而消亡,而是得到进一步加强,教研室也被赋予更大的权力。到90年代后期,俄罗斯已经有91所综合性大学、800余所综合技术学院和科学院建立了大量教研室,如莫斯科大学到90年代有290个教研室。

进入21世纪以来,俄罗斯对大学治理模式进行了改革,作为基层管理组织的教研室也作出了相应调整。一是强化教研室例会制度,二是跨学科整合,对专业相近的教研室进行整合,在贯彻学科交叉的基础上组建跨学科教研室,积极适应学科的快速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总的来说,教研室制度在俄罗斯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基层组织运行机制,为保证高质量的教学、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二战后更是在众多社会主义国家予以推广。

*上文资料基本来源于汤智老师的研究作品《大学基层学术组织运行机制》

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全面学习苏联模式,因此大学的组织建制和教研室制度,也就完全模仿了下来。1955年,《人民教育》发布了《各省市教育厅局必须加强教学研究工作》,为我国第一个由国家官方认可、比较系统和规范的教研室制度。这个文件说的很明白——“参照苏联的先进经验,独立设置教学研究室”。教研室的目标和任务是:研究当前教学中最主要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检查教学质量,藉以有效地指导改进教学工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等。最后,感慨一下:俄罗斯这个民族,真是能创造出好东西。我们从这个民族身上学到很多,教研室制度可算其中的一样。只是,我们自己捡了又丢,丢了又捡,没玩儿好呀!

2020年的今天,基层教学组织发展该向何处去?怎么样的工发展定位才是最合适的?我们将不断回顾历史,探讨这个话题。欢迎关注我们的《基层教学组织发展史》系列研究文章!

本篇完。下篇预告——《基层教学组织发展史4——美国的课程委员会》,该篇是本系列中的重中之重,因为我们将揭示美国高等教育之所以强的背后秘密。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