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关于开展学校2023年度教育教学改革课题...
关于开展2023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
关于开展2023年度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
关于开展2023年度长春中医药大学高等教...
关于面向校内选聘高等教育研究兼职研究...
关于转发《关于做好2023年度全国教育科...
关于组织开展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
文章内容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基层教学组织发展史1——德国的讲座制时代
2020-10-22 16:15  

据说,现代大学的起源,是这样开始滴——

1809年,长期从事外交官职业的威廉·冯·洪堡先生因为当时上班的地方——罗马,被那个年代的一代枭雄拿破仑先生攻克和占领,因此灰溜溜滴回到了德国(当时还叫普鲁士)。好在他出身显赫、有一个好爸爸(其父亲是当时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的宫廷总管),另外他本人也交游广阔,有一大帮学术领域江湖地位颇高的好朋友(其经常与歌德、席勒、摩西·门德尔松等史诗级的人物喝酒吃肉、谈笑风生),因此顺利获得了一份新职位——德国内政部文化教育司司长,并且接受了一份新任务——组建一所全新的大学。

柏林大学就此诞生。1811年,这位老兄挂冠而去,从此再没踏入教育界。洪堡先生就像打了一回酱油,一生中正儿八经搞教育就这么短短一年,结果就弄出一个“现代大学先驱”的身份来,这让那些搞了几十年教育还默默无名的人找谁说理去?

其实,当时,德国其实已经有几所不错的大学,例如哈勒大学和哥廷根大学(也是很牛的大学)。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柏林大学的创立,有点类似于在北大清华已经如日中天之时,要成立一个全新的雄安大学一般。这所新成立的大学从一出世,就自带耀眼的光环——国家最高领导人钦点成立,国内最牛的学者被大批挖来助阵,汇集全国最优秀的教育资源,也采用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办学思想和制度。这所新成立的大学,有的人叫它——柏林大学,也有很多人称之为——柏林洪堡大学。这里有一个误区,洪堡先生,身为当时的教育部长(内政部文化教育司司长跟我国的国务院教育部应该是同级别的),他只是奉命组建了柏林大学,但他并不是首任校长,洪堡先生任命了当时著名的哲学家费希特担任柏林大学首任校长。

因此,请你记住这一点:洪堡是部级领导,是柏林大学的创建者;费希特是大学校长,是柏林大学的首任执行官。此外,费希特先生还有一个身份,与我们今天的主题有关,他还是柏林大学哲学讲座教席的席位负责人。当时的讲座教席的地位有多牛?后面的故事也许令你印象深刻。

讲座史上的巨星——黑格尔1814年,费希特校长去世了,其柏林大学的哲学讲座教席一直空了四年。大家说,别老空着呀,选个差不多点的人补上去得啦!但当时的国家文化部长发话道:这个讲座教席,非享有崇高声誉者不能任,因此我们宁缺毋滥。1818年,这个席位终于有了第二位继任者,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哲学巨匠——黑格尔。据说,选拔黑格尔担任柏林大学哲学讲座教席负责人,也是“经过了长期考察”。“讲座教席”的历史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讲座制”是个啥子?简单来说,就是一位顶级牛人大咖教授坐镇,开设的一种讲座形式。这有点类似于我国今天的院士开坛授课、为本科生上课的意思。这里要划重点了——它并非是一种临时性的活动,而是一种固定的组织形式(有点类似于固定品牌和固定场所的意思)。柏林大学的每个讲座的大咖教授往往会以讲座为中心建立研究所,这位大咖教授当仁不让地担任所长。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讲座教授由政府统一任命,而其他学术人员则是由学校自行决定的,由此形成了讲座和研究所相结合的基层学术组织。这有点类似院士担纲的研究所+大讲堂的意思了。——所以,不要轻视讲座的意义哦!它曾经有过这么高的地位。讲座制在19世纪以前就曾零星出现于德国各个大学之中,但是总体上数量较少、结构简单,尚未成型为专门化、制度化的教学与学术组织;但在1810年柏林大学创办之后,正式教授职位由开始时的12个增加到50个以上,讲座制开始焕发活力。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后,讲座制进入成熟期。讲座与研究所进一步合二为一,讲座教授集大学特定领域讲座职位和研究所所长于一身,权力高度集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运行机制。讲座彻底演变成为学术权、行政权统一的基层组织实体。讲席教授不仅集讲座职位和研究所所长于一身,而且集教学与研究于一身,拥有领导研究所、设置课程、组织考试和自主研究的诸多权力,在学校内部管理中处于主宰地位,牛的不要不要的。——一位讲席教授就可以撑起来一个基层教学研究组织,活脱脱的学术大咖时代啊!

这里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是:搞研究所的人也可以办讲座,开课程吗!只要你讲的好,说不定一不小心,你就把讲座干成了国家级金课哦!“讲座制”这种制度对于德国乃至世界的大学发展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为学术自由、教授治校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和制度参考,因此也成为高等教育史上杰出的制度样本。可以说,美国后来的学系制,日本的学部和讲座制,都是在讲座制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今天大学里的课程、专业、学科,系、学院、学部这些东西,都是从“讲座制”这个根儿上长出来的。

这里我们稍微总结一下:凡是一种伟大的事业要想成功,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秀的组织机制,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光有思想不行,还要有落实思想的组织机制(如同我党早期,在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之后,还需要建立自己的队伍工农红军,才能把革命事业搞成)。今天我们反过来看,柏林大学的成功,同样是这两个因素主导的。柏林大学的成立,首先采用了“全新的办学理念”。在此之前,18世纪晚期的德意志大学教育与英法等国相比是非常落后的,但洪堡先生采用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洪堡先生时新的教育理念之一,是大学是高等学术机构,需要“学术自由”。柏林大学自创立之日起,就明确了影响现代大学应该具有学术研究自由的发展模式。可以说,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是柏林大学的根本制度。在此之前,大学在德国是不受人重视的。因为当时大学中的普遍理念认为,大学跟中小学没啥区别,大学唯一的任务就在于“将知识原封不动地灌输给学生,因此大声诵读经典著作仍然是当时最常见的教学方式”。虽然当时法国的大学也有一些教授从事一些科学研究,但总体上科研往往是在大学以外的研究所里进行的,尚未成为大学的基本职能。因此,19世纪以前的大学也被人称之为“教学型大学”。但这里有一个误区,人们普遍认为柏林大学开创了“研究型大学”的先河,大学的教学使命让位于科研使命。但实际上,洪堡对于柏林大学的真正功能定位,不是替代和抛弃,而是相辅相成。他指出:“高等学术机构的作用,在内是把客观的科学和个人的教育统一起来,在外是把已结束的中学学业与正在开始的独立研究联系起来,或者说促进前者向后者过渡。”因此,柏林大学的办学理念,是——“教学和科研相统一”。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制度,也会由此形成相配套的组织体制。因此,柏林大学领先时代的第二个因素,是体现着“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讲座制。柏林大学成立时有四个传统系科:法律系,医学系,哲学系和神学系。洪堡先生为新建的柏林大学网罗了大批当时的一流学者,包括神学家和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法学家萨维尼、哲学家费希特和历史学家尼布尔(这几位都是学术史上的巨擘),担任系科的讲座教席教授。而且,这些大咖的授课活动,也不是单纯是高高在上的讲授,而是采用了类似于今天的“小班研讨课”的形式。只不过,在当时,它有另一个名称,叫做:习明纳教学法。上面提到的柏林大学首任校长费希特在其著作《在柏林创立一所与科学院紧密联系的高等教育机构的演绎计划》中强调“教授与学生,不应该再是照本宣科式的传授关系,而应是建立在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基础上的学术关系。学术对话与出版发表,应该成为他们生活的主体。”。基于学术对话和探究式交流的教学方法,促进知识的创新和发展,而不至于已有知识的传播和应用,成为了德国讲座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习明纳教学方法的基本规则是:教师在专业领域内提出问题,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途径。学生提出观点相互评论后,在教师指导下集体讨论辨别是非。因为洪堡倡导学术研究自由的风气和大咖云集的讲座制,其人才培养的效果非常明显。其后的30年间,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人物逐渐成长起来。据统计,从1819~1840年,德国的大学诞生了一批卓越的科学家和学者,包括历史学家兰克、革命导师马克思、政治家俾斯麦、基督教哲学家施特劳斯、化学家李比希等等。

我个人认为,研究这段历史,给了我们破解当今问题的新思路。回顾历史以后,我们才知道,教学和科研这两件事儿,从它们的起源开始,就不是矛盾和对立的,而是合二为一的。这种合二为一,不仅仅体现为理念上的“合”,更体现在组织形式上的“合”,即——科研所和教学组织本身的合二为一的讲座制组织形式。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