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关于开展学校2023年度教育教学改革课题...
关于开展2023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
关于开展2023年度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
关于开展2023年度长春中医药大学高等教...
关于面向校内选聘高等教育研究兼职研究...
关于转发《关于做好2023年度全国教育科...
关于组织开展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
文章内容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基层教学组织中国发展史1——一条下行线
2020-10-22 16:21  

 

话说我大中国在1949年建国后,我们全面学习苏联老大哥的工业体系和教育模式,大学的系统组织建制和教研室制度,也被模仿学习了下来。因此可以说,20世纪50年代,高校教学组织这件事儿,我们从一开始的起点就比较高,玩儿的就是“整体篮球”(集体教研)这种现代化打法。但是,到了80年代,这种先进的打法在教育界逐渐被弃置不用,逐渐走入“单独独斗”(个体科研)时代。

各位一定好奇——它为何就“衰落”了呢?现如今它又为何要“恢复”与“重建”呢?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这其中的曲折变化,非常值得说一说!先来个总体发展曲线图吧!

 

 

教研室在中国的发展史,基本上就是一条不断下行的曲线。看着让人有点心痛!下面这条时间线,有助于大家把握这一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你如果把叫它基层教学组织极简发展史,我也没意见。

 

·50年代——54年,定位:教学为核心;55年,规定5类职能(教学+行政+科研+人才培养+教研)

·60年代——61年,一职三能(教研+科研+行政)进一步强化;

·70年代——停滞(你懂的);

·80年代——78年,重新定位:教学组织;86年,职能太多,不堪重负,逐渐迷失;

·90年代——科研机构盛行,教学组织停滞;

·2000年代——边缘化,名存实亡;

·2010年代——跌落谷底;

·2020年——恢复与重建。

稍微拓展一下,这个过程是这样子滴——

20世纪50年代,我国借鉴苏联模式以专业、课程为构架形成的“校—系—教研室”管理体制和实体化的教研室组织模式。

最早的职能:教研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胡锡奎在经验交流中指出,人民大学的成功经验之一在于“我们明确地规定了教研室是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教研室制度在中国的迅速建立,很好地解决了当时高校面临师资力量的匮乏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建设等方面的问题。1955年,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教学指导组各级教师职责暂行规定》,标志着教研组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研究制度在我国高校基本成型。这一时期教研室的职责主要包括五大类:教学业务、教学行政工作、科学研究、研究生培养、教学法研究。1961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即“高教六十条”)颁布,其中指出,“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应该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教学研究室应该有比较固定的科学研究方向”。至此,赋予了教研室更多科研的功能。同时,高校教研组的行政管理功能日益显现。教师教学工作量的计算、科研成果评奖、工资粮票发放等工作也通过教研室来进行。教研室一职三能(教研+科研+行政)逐渐明确。

 

60年代:一职三能1978年以后,国家恢复正轨,教研室也恢复了原有的“底色”。1978年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中,教研室被界定为“按照专业或者课程设置的教学组织”。从各地的实践来看,恢复教研室之后,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保证。1986年,当时国家教委直属十四所高等工业学校协作组就总结了当时教研室体制的弊端,如行政事务繁多、学科单一、人员结构和比例不合理、覆盖教学、科研、行政等多种职能,处于一种超载的状态。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大学的科研潮流到来,教研这件事儿被逐渐忽视和冷落,教研室也开始式微,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开始学习欧美高等教育模式,对基层学术组织进行改革,或直接将教研室缩小、撤销,成立研究所(中心)负责科学研究和发展;或将学系作为大学的基层组织结构,教研室架构虽在,但职能重心已被转移,基本上名存实亡。中国的教研室制度,重新进入迷失的10年。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学习欧美大学的办学经验,纷纷转向研究型大学的建设风格,开始进行大学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一些高水平大学纷纷成立研究院、研究所(中心)等科研机构。这一风潮导致我国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普遍建立了以学科为构架的“学校—学院—学科”管理体制,形成了多样化的基层组织,很多院校将教研组改为研究所,形成了“系办教学、所管科研、系所并存”的整体组织架构。这种形势下,教学研究与改革基本属于教师的个人行为,集体教学活动处于停滞状态。

90年代:教学与科研失衡1998年,《髙等教育法》颁行后,许多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先后取消了教研室这一建制。虽然同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也强调“重视教学基层组织建设”,但已经显得非常无力。此后十余年间,高等教育的相关政策文件里再也没有教研室的身影。2005年,当时的学者指出,教研室具有“三个职能”(组织教学、管理教师和组织科研活动)+“四个职责”(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工作和师资培训)(王学文,2005)。依然是个严重超载、无力负担的局面。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教学生态失衡已是学者普遍共识。上述资料主要来源于厦门大学洪志忠博士的研究作品《高校基层教研室的演化与重建》如果以“2012年教师发展中心崛起”这一标志性事件为界,分出一个时间段的话,那么到这一年,教研室这一基层教学组织的发展情况,可以用“跌落到了谷底”来形容。学者凯文娟有一句话说得好:教研室,已基本丧失战斗力。诸位可以脑补一个电影大片的画面:曾经辉煌无比的一代大哥擎天柱浑身锈迹斑斑,被抛入大海,不断下沉、下沉,直到你完全看不见……

请自行脑补这个画面……直到2020年,教育部高教司发布年度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恢复和重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这个事儿,终于迎来转机,可谓触底反弹!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