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专业‘两段双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获奖等级:第七届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贡济宇 张大方 邱智东 于澎 张天柱 陶贵斌 杨欣辛
为了促进我省高校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为其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吉林省教育厅制定了《高等学校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行动计划(2003—2007)》,提出“紧紧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加快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解决人才培养紧缺的现实问题,研究组基于已有教育研究成果,边研究,边实践,边应用,边总结,经近四年的应用实践,形成了以学校办学理念为指导,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标志,以重点学科为依托,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学-研-产为平台的多维开放性人才培养体系。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学专业教育要面向全行业”的要求,构建“两段双向型人才”培养模式。“两段式”是指中药学专业实施人才培养过程的两个阶段:通识教育阶段和专业教育阶段;“双向”一是指向与研究生教育接轨的以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主的研究型人才,二是指以培养具有创新、实践动手能力和具有实践经验为主的应用型人才。
成果构建了适合现代中药人才培养的立体开放式培养体系。按双向型模式构建4+X课程体系,采用234梯度层次型教学模式。2即两段双向型,3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包括常规教学、拓展的X计划和课外培养三部分;4为四个层次教学模块,第一层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基本素质模块,为学生打下通识教育基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二层为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基本素质模块;为学生打下雄厚的专业基础;第三层为专业综合知识,专业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模块;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第四层为拓展知识,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素质。培养学生思辨和创新能力。
整合教学内容,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根据双向型培养目标,本着“按类招生,分段教学,拓宽基础,强化技能,因材施教,突出个性”为原则,采取按类(一级学科)招生,分段教学、中期发分化、志愿与选拔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能力和素质培养四大模块课程体系。
以重点学科和实践基地为依托,建设精良的教学团队和优质的课程群。中药学作为省重点支持的重点学科,以六个学科方向为导引,形成中药学专业10门主干(核心)课程群,且全部为省级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
整合优势资源,组建实验中心,改革实验教学。构建了“中药学基础与综合实验两段式和梯度层次型”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手段,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和展示的舞台;建立多元、多站式考核方法;整合科研资源,构筑集教学、研发与产业化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型平台与研究中心。
科研促进教学,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先后承担多项国家级与省级重大科研与教研项目,并注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主编并参与多部国家级和行业规划教材编写。
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采用课堂讲授和“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融入了强调个性化教学的自主研究型学习教学方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自行设计和制作了数字化电子教案。
以实验教学中心和实践基地为载体,完善课外培养体系。建设科技文化活动平台、组建学术型社团、举办各类讲座、实施“长中学子学术支持计划”与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等项目,完善的课外培养体系,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学术兴趣。
建立多元立体化开放式的质量监控体系和保障体系。建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教学指导专家委员会。通过制定了配套的管理制度和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建立质量监控信息网络。
该成果通过十余年改革实践,确立了我校中药学专业在国内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领先地位,获得国家和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2项。“两段双向型”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机制、规律问题;解决了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关键问题;将学校与企业在科技项目合作的优势转化为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深层次解决人才培养环节的企业合作动力问题。